新的自由,新的烦恼
最近从工作了四年的岗位离职了,决心过一种与之前不同的生活。面对突然的自由,好像有很多选择,但每条路都是未知的,并不承诺安全和成功,以至竟然有重回围城的想法。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相似情节,布鲁克在50年牢狱生活后重获自由,但他无法适应外界陌生的社会和没有安全感的生活,想要重回监狱。他因善良无法再次犯罪,最后悬梁自尽。
狱友red也描述了这种心理:
These walls are funny. First you hate 'em... then you get used to 'em. Enough time passes... you get so you depend on 'em.That's institutionalized.
脱离束缚并不意味着生活充满彩虹和蝴蝶,它可能是新的痛苦的开始。本文是弗洛姆作品《逃避自由》的总结,希望能帮有同样困惑的读者缓解精神危机,找到行动的方向。
逃避自由
弗洛姆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中肯定了自由给人带来的负担,并提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概念。这两种自由的发展过程可以被简化成以下状态图:
起点:与原始纽带分离
人与家庭分离
从个人来看,他与母亲之间具有原始纽带。出生使生物上的联系被切断,但童年时期他仍需要父母的照料和经济支持。随着他的身体,精神和经验日益发展,他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并意识到自我与家庭、他人、世界之间的分离。个人独立的同时,也体会到世界的广袤和危险,并感到孤独,孤立与无力。
封建社会到民主社会
从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从封建步入民主,同样经历了与原始纽带的分离。
在(西方)封建社会中,人生下来就处于固定的阶级,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位置。基本一生都会在一个地方,从事一种职业。生产材料,生产技术和竞争被行会控制,个人没有经济扩张的余地。宗教让他相信地球和人是宇宙中心,天堂和地狱是人的归宿。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虽然生活和经济上不自由,但是他有固定的位置,也无需怀疑生命的意义,所以不孤单也不孤独。
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兴起,人从教廷和集权统治下解放出来,成了自己的主宰。他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和冒险精神到市场中自谋出路。但是面对大型商业集团的垄断和无形的市场力量,中产阶级在获得新自由时,又倍感无力和焦虑。
寻找新纽带
消极自由
在不安感的驱使下,人倾向与自身之外的力量,如他人,组织或物品合为一体,重新获得原始纽带的安全感。
与人共生
有些人通过与他人共生消除孤独。如对孩子有过分控制欲的父母;或对父母过于言听计从的孩子;家暴者与家暴对象,明明关系难以忍受却又难分难舍;想要通过恋爱结婚生子,将注意力转移到他人身上来逃避对自己人生意义思考的人;共生者在相互依赖中紧密相连,获得安全感,但自我却是缺失的。
弗洛姆指出对他人的统治欲在合理化后会难以分辨,各位可以品一品:
- 我为你付出了很多,所以我有权利从你那里得到我想要的一切。
- 我都是为你好,为了你的利益,你应当被我统治。
- 我已经受到了伤害,所以我有权伤害别人。
与组织机构共生
还有人通过加入比自身强大的组织机构来获得新的安全感和自豪感。如现代人对名校大厂的追捧,不加思索地谋求更高的学位职位,只从事社会认可度高的行业,如金融,咨询,法律,科技等。如同《优秀的绵羊》中所说,精英们机械趋同,以标签取代人的身份。
这种选择似乎无可厚非,但弗洛姆认为这种心理可能被极权主义者操纵成为实现他人野心的工具。例如历史上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心理因素就是为逃避自由提供了出口。法西斯主义提供了一套等级制度,每个人之上有要臣服的人,之下有要统治的人。个体在整体中有自己的位置,并和数百万信众情感相连,便不再怀疑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和目的性。人不用再怀疑生命的意义或“他”是谁,只要用他和权力的依附关系来回答即可。
与物共生
通过与物共生来拓展自我的形式在商品社会中更为普遍。弗洛姆在书中写道
“他”和他拥有的财产无法分开。衣服或房屋如同身体一样是自我的一部分,他越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越需要拥有财产。如果个人没有财产或失去它,他的“自我”就少了重要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不被别人或自己看作一个全面的人。
越是趋同的社会,就越追捧奢侈品。人独特的品质和个性被排除在评价体系之外,反而被他所拥有的物品或资产替代。似乎彰显个性的方式,就是在物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终点1:有安全感但自我缺失
无论是向权威臣服还是用物品作为自我的延展,人虽获得了安全感,却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沦为手段而非目的。他成为经济机器的齿轮,金钱的奴仆,物品的等价物。
当然不是说所有在组织机构中工作的人都缺乏主体性。也许某人的职业目标正好与组织目标吻合,允许他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独特潜能。问题的关键是人如何在获得安全感的同时,仍能保持自我?
积极自由
弗洛姆提出要实现这种自由,
人应该从自身出发,在爱和劳动中与世界和他人相连。
“爱”是一种积极的驱动力和内在的相连状态,其目的是对象的幸福,发展与自由。
如果这仍听起来抽象且模糊,由它引发的“我想”,“我感觉”和“我要”更具体。
换句话说,积极自由的前提是明确自己所想、所感和所愿,然后再通过劳动和创造将之外化。
个体的错觉
明确自己所爱不像听上去那么简单。有些人被问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做什么、有什么愿望时,常常不能给出清晰的答案。就算有答案,有时也不能肯定这个愿望是自发的还是外界影响的结果。
这也不能全怪他。
弗洛姆指出,现代人常常活在自决的幻觉中,好像是被催眠,以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愿都是自发的,其实是被外界灌输的结果。他在书中列举了诸多对今天的社会仍有警示作用的例子。
思想
- 70年前在电视收音机刚兴起之时,弗洛姆在书中就指出碎片化信息破坏人对世界的结构性的认识
每个事实只不过是又一个事实,惟一重要的是我们知道多少。对此,收音机、电影和报纸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刚刚播完某个城市遭到轰炸及人员伤亡的消息,接着就是香皂或酒广告,有时甚至在播新闻时突然无耻地插播广告。随关于鱼雷快艇的新闻片接踵而至的是时装表演片。报纸报道重要的科学或艺术新闻,但也以同样的篇幅煞有介事地登载陈腐的思想或初出茅庐的女演员的早餐习惯。在“自由”的盛名下,生命丧失了全部结构,它由许许多多的小碎片拼凑而成,各自分离,没有任何整体感。成人从手中的碎片里则看不出“整体”的意义。他困惑恐惧,只是盯着这些无意义的小碎片,看个不停。
真思想 vs 伪思想: 人们对一件事的观点不是出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只是对权威舆论的一种重复,但却认为是自己得出的结论。比如2023年火人节下了两天的雨,媒体报道的是参与者被困沙漠,火人变水人。外界观众看了这样的报道心中充满担忧,事实上参与者在里面过的好好的,雨后还看到了沙漠上的双彩虹这样的奇观。
再比如,去墨西哥之前,我想象它可能充满了危险和贩毒活动。实际旅行中,发现如果好好做一个游客,不去北面和美国接壤的地区,大部分当地人都十分友善,并且很多人都主动帮忙带路。
情感
由于教育和社会因素,我们有时需要展现出外界期望的情感,逐渐失去了对真感情和伪感情的辨别能力。比如孩子有时被教导要压抑真实情绪,用“正确”的情绪替代。我的朋友回忆童年时,她明明很开心,但是母亲却责备她,父亲还在异国努力工作,你怎么能够开心呢,于是她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再或者,学生本身喜欢某一学科,但因为另外的学科更有经济前景或更受社会尊敬,于是也强迫自己“喜欢”另一学科。久而久之,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失去了对真实情感的辨别能力。
愿望
把他人的愿望当自己的愿望更常见,比如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的成就我也想要。法国社会学家Rene Girard称这种现象为“模仿欲望“,意为人其实不知道自己的欲望,于是他就去看看别人想要什么,将别人的渴望变成自己的渴望。比如一个缺乏自己职业目标的人,看到别人想升职,于是觉得自己的目标也是升职。看到别人追求金钱地位,于是自己也开始追求那些,而不考虑这个目标是否真的对自己有价值。
最近上映的台剧《不够善良的我们》引起了大众共鸣。主角简庆芬将与她同月同日生的同事rebecca视为假想敌,通过心机与rebecca的男友结婚,婚后也不断和rebecca攀比容貌、财富、感情生活,以至于越比较越失去了对自己幸福生活的感知力。
终点2: 爱与创造之路
自发的思想,感情,愿望是非常珍贵的。即使“我想要说的前人们都说过了,我想要做的有钱人都做过了”,独立思考和属于你的特殊经历仍具有“原创性”,是主动生活的前提。
如果你想恢复“自我”和“原创性”,可以留意生活中的一些自发性瞬间,比如什么内容让特别感兴趣或者受到触动?音乐,舞蹈,绘画,写作,建造,你对哪种活动更有天赋?什么时候你感到发自内心的开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潜能,包含身体上,头脑上,成长环境和后天经验。当我们发挥了自己的特性时,就会感到独属于自我的快乐。例如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就是通过自我表达和创作实现了积极自由的人。普通人也可以追求积极自由,比如
- 有人喜欢吃冰淇淋。他们会去探索城市里所有的冰淇淋店,为冰淇淋写评价分享给他人,有时还会自制冰淇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和城市相连,和他人相连,并且和自己的劳动成果相连。
- 有人视觉敏感。看到美景使他们特别愉悦,他们自然地会通过摄影,绘画等方式来表达感受。
- 有人身体天赋更强,在舞蹈或体育活动中可以获得快乐。
- 有的人喜欢编程造轮子,通过轮子减少重复工作,使生活更便利让他们快乐。
真实的思考,感觉和体验会激发人的创造力。发自内心的创作使人从劳动成果中体会到成就感和连接感,并和世界建立联系。这个过程就是对自我特性最大的肯定,人生的意义也体现在这种生存活动本身。写过畅销书《金钱心理学》的财经作家morgan housel的原则就是写自己觉得有趣的内容,大胆(甚至盲目)地假设别人也对此感兴趣,通常这样他才能写出最好的作品 。
弗洛姆指出了追求积极自由的方向,这是寻找新纽带的终点也是起点。无论身在组织中还是组织外的读者,都可以思考自己的生产生活是否发挥了自己的特性或实现了潜能。不过正如不能成功推销自己的艺术家可能被认为精神有问题,失败的革命者是政治犯,希望各位都能在路上找到生存与自我实现的平衡。
参考
- 埃里希·弗罗姆 Fromm Erich(1941). 逃避自由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scape_from_Freedom
- René Girard. 模仿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metic_theory
Member discussion: